RC-IGBT即逆导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,是为适应节能减排、经济高效应用研制的一种IGBT衍生品,因为传统IGBT各方面性能已经接近极限。RC-IGBT将传统IGBT晶胞与FRD(快速恢复二极管)晶胞集成于同一芯片,提供了一个紧凑的电流泄放电路。凭借成本和性能的优势,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,RC-IGBT掀起了IGBT领域的又一次技术革命。
RC-IGBT的快速恢复现象
RC-IGBT的P-基区、N-漂移区、N+ buffer层及N+短路区构成了一个PIN二极管。RC-IGBT等效于一个IGBT与一个快速恢复二极管反并联,只不过在同一芯片上实现了。当IGBT在承受反压时,这个PIN二极管导通,这也正是称其为逆导型IGBT的原因。在关断期间,RC-IGBT为漂移区过剩载流子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抽走通道,大大缩短了RC-IGBT的关断时间。
传统IGBT与逆导型IGBT结构对比图
在RC-IGBT导通初期,器件是单极导通的,工作在VDMOS模式。电子从沟道注入N-漂移区,几乎垂直流向集电极,当流入buffer层后,电子流汇集到集电极短路区后流出器件。这样,从P+区边缘到P+区中央电势逐渐下降,而这个电势与P+区的电势决定了集电结是否开启。起初电子电流密度小,所产生的压降不足以使集电结开启。集电结两侧电势处处小于其内建电势(Vmg),继发型快速恢复(Secondary snap-back)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实际芯片内部晶胞的不一致性,导通过程中少数晶胞首先进入电导调制状态,然后向周边扩散,晶胞逐次发生电导调制,也就会观察到一系列继发恢复现象。
RC-IGBT的各种命名释义相对传统IGBT,RC-IGBT节省了芯片面积、封装、测试费用,降低了器件成本。此外,它还具有低的损耗、良好的SOA特性、正的温度系数,以及良好的软关断特性、短路特性以及良好的功率循环特性。
由于出色性能和广阔的市场行前景,众多中外
半导体厂商相继投入RC-IGBT器件的研发和生产,也引发了命名和称谓的混乱。例如,英飞凌(Infineon)称其为Reverse Conducting IGBT,缩写为RC-IGBT,我国也采用这种命名;仙童公司(Fairchild,已经被安森美公司收购)则命名为Shorted Anode IGBT,简称SA-IGBT;ABB公司称其为Bi-mode Insulated Gate Transistor,简称BIGT,此处的两种模式分别是指正向导通时的IGBT模式和反向导通时的Diode模式。一些文献中,逆导型IGBT还被称为SC-IGBT(Segment Collector IGBT或Shorted Collector IGBT)、集电极短路IGBT、阳极短路IGBT等。
虽然称呼有差别,基本原理都是基于阳极短路技术,而阳极短路技术在GTO、JBS、MPS中也有应用。
典型RC-IGBT器件介绍目前推出RC-IGBT器件的有士兰微电子、Infineon、Fairchild、ABB等,如士兰微电子今年3月推出的电磁炉用1350V RC-IGBT系列产品。该RC-IGBT产品基于士兰微电子独立自主开发的第三代场截止(Field-Stop III)工艺平台,实现在场截止型IGBT器件内部集成了续流二极管结构。
该RC-IGBT系列实现了最高1350V的额定击穿电压,同时针对家用电磁炉工作频率提升的应用需求,重新优化了器件的饱和压降Vce(sat)以及内部集成二极管的正向压降VF,从而实现器件在开关过程中具有低损耗的要求。为此,士兰微电子重新优化了IGBT器件晶胞结构,调整器件发射区胞元间距尺寸,提升了IGBT器件在导通时栅极下方PIN二极管区域的少数载流子的浓度,降低了器件饱和压降。